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格局,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将变得更加重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实践的革新、教育理念的重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来重视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借鉴该组织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有助于明确和解决为什么要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等问题。
为什么要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素养在未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推动社会进步,消除数字鸿沟,支持建设以人权、性别平等和赋权为本的包容性知识社会等方面大有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建设包容性知识社会,离不开四个支柱: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普及信息和知识,高质量的全民学习以及尊重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建构这四个支柱助力。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比如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基础设施、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都与通信技术或人工智能素养息息相关。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未来教师教学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教师问题工作组共同发布的《探索使用人工智能以支持教师及教师发展》报告,着重指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师教学与发展的几个方面,分别是:帮助教师完成例如批改作业、评分等基本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与学生互动、备课或专业发展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便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为教师指出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教师完善课程设计;向学生教授基础性知识,但高阶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教师提供有效反馈;改变教师寻找信息、与信息互动的方式;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试错机会。
总体来讲,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教师可以减轻工作负担,优化教学活动,创新教学形态,打造因材施教的教学流程。
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什么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该框架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教师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素养作了相应阐述。
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中提到,教师要具备基本数字技能和数字公民素养,能够利用课堂上有限的设备,选择合适的教育辅导材料、游戏、练习软件和网页内容,用来补充标准课程目标、评估方法、单元计划和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能够利用通信技术管理课堂数据并为自身赋能,不断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
具体来说,具备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师能够做到:说明其课堂实践在哪些方面符合并支持机构和国家教育政策;分析课程标准,找出如何将通信技术用于教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通信技术支持具体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了解硬件配件和常见的办公软件,并且懂得使用相关功能;支持多种不同学习方法;利用通信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能力,进而帮助能力、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实际问题与课程要求联系起来,在了解政策目标和社会优先事项的前提下,确定、设计和采用具体的课堂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到: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支持机构或国家教育政策、国际承诺(如联合国公约)和社会优先事项的课堂实践;将通信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和评估程序、年级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创建有利的通信技术辅助学习环境;设计由通信技术辅助、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利用通信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工具和资源,创造一体化数字学习环境,支持学生掌握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灵活运用数字工具促进协作学习、管理学生;利用技术与专业网络进行互动,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拥有创造人工智能新理论的潜力。除了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具备设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能力,教师还要努力提升更高阶的能力,即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创造和人工智能新理论的构建之中。因此,教师设计的课程不要只关注学校教授的学科,必须明确纳入创造新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即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实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将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且针对这些目标教师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方法。
此外,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被视为高阶学生,是知识的促进者和生产者,他们与同事及外部专家合作,持续开展教育实验和创新,创造关于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新知识,利用多种电子设备、数字资源创建学习社群,支持知识创造和协作学习。
综上,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教师可以做到:对于机构和国家教育政策提出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设计改进方案;以最佳方式设计以学生为核心的协作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规划“知识社群”,利用数字工具支持普适性学习;在制定学校技术战略方面起到领导作用,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持续开发、实验、指导、创新和分享最佳做法,确定让技术服务于学校。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
形成教师职前职中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体系。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而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需要在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中形成。
对于职前学生来说,参与包含人工智能素养理念的课程是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的最有效方法,各师范院校或综合高校应主动开设与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相关的课程,为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提供信息化视角。在职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研讨会、交流会、讲座与专家、教师进行交流,在沟通和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融入国家师资标准。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发布了三个版本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一直影响着全球各地教育领域的师资标准制定工作。例如,2013年拉丁美洲某国教育部发布的报告中就囊括了包含探索、融合与创新三个能力层面以及教学方法、交流、管理、研究和技术五个教育方面的教师能力框架报告。又如,非洲某国教育部在2011年发布了经过本土化处理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标准,这份文件借鉴了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一版)》,两者有高度的统一性,区别在于前者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能力发展阶段——“初始阶段”。这些标准强调了教师具备通信技术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的重要性,鼓励师范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制订相应的素养提升方案,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巨大帮助。
建立人工智能“共享开放式教育资源”数据库。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知识管理研究所网站上创建了“共享开放式教育资源”数据库,包含了课程评估、教学方法、通信技术、组织管理、专业学习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检索相关的开放课件资源,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通信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政府可以在宏观政策理念及教育法规方面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出要求,从上至下促进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发展。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镇,应将人工智能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有助于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的课程和渠道。
此外,相关企业和机构也要在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方面发挥作用。企业可以利用特有的资源,积极组织各类活动,用多样化的形式培养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比如,微软公司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合作伙伴,参与编制了2011年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二版)》。2012年,微软公司紧扣能力框架,开发了“技术与教学”课程,并在埃及、俄罗斯、南非和突尼斯等多个国家实施。